記者會現場(莊白羽/攝)
秦大河就環(huán)境保護與大氣污染防治答記者問(莊白羽/攝)
中國氣象報記者顧燕杰莊白羽報道 3月9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就環(huán)境保護與大氣污染防治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秦大河表示,治理霧-霾要全民關注。他表示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能源結構不合理,中國是一個以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煤炭占能源消耗的比例保持在70%左右,而煤炭是一個“污染大戶”;二是產業(yè)結構不合理,比如鋼鐵、石灰、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yè)對霧-霾貢獻高;三是汽車尾氣的排放,特別是柴油車、黃標車以及油品供應的標號不足,產生了大量的細顆粒物質。此外,還有空氣中的揚塵,自然界中本身會產生揚塵,城市工地和其他作業(yè)會導致更多的揚塵,勢必會增加霧-霾。
“環(huán)境污染不僅僅是大氣污染,還包括水體、土壤污染?!鼻卮蠛诱f,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得到了很大發(fā)展,社會進步也非常明顯,與此同時,在環(huán)境上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反觀世界各國情況,西方國家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所走過的道路,中國十三億人口在政府的領導下用了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來了。秦大河表示,中國政府在環(huán)境立法方面是比較積極的,《中國環(huán)境保護法》經過多次討論修改后將趨于完善,將會涉及到更多的細顆粒物排放問題、區(qū)域聯防問題。
秦大河認為,霧-霾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當我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時,一方面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產生許多的細顆粒物,造成霧-霾。溫室氣體使得全球變暖,細顆粒物也使得全球變暖,并對人類身體健康不利。所以,減排二氧化碳的同時,也就減排了細顆粒物。
在回答記者提問“中國治理霧-霾是否需要三十年”時,秦大河表示,治理霧-霾三十年太久,三五年也不現實,取決于能源結構的變化、產業(yè)結構的變化以及全體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