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國天氣首頁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國天氣網>廣西 > 廣西站專題 > 夏收夏種氣象服務

稻飛虱

【字體:   2012-07-14 10:26:38   來源: 百度百科  

b.jpg

稻飛虱

稻飛虱是廣西頭號水稻害蟲,具有遷飛性、暴發(fā)性、為害重等特點,嚴重影響水稻的高產穩(wěn)產,近年其發(fā)生程度均達4(5)級,廣西大部稻區(qū)普遍發(fā)生,年發(fā)生面積2000萬畝次左右,約占水稻種植面積的65%,為害損失嚴重,經防治后每年仍造成稻谷損失約5萬噸。近年其發(fā)生特點:①發(fā)生代數(shù)多,發(fā)生面積大、為害時期長,早、晚稻受害嚴重,廣西以桂東北、桂東南及桂中大部地區(qū)發(fā)生嚴重,一般都達到中等偏重至大發(fā)生程度。②發(fā)生期偏早,一般偏早7~10天左右。③遷飛性害蟲,受氣候的影響較大。

稻飛虱屬同翅目飛虱科。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三種。危害較重的是褐飛虱和白背飛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飛虱為主,后期以褐飛虱為主;中晚稻以褐飛虱為主。灰飛虱很少直接成災,但能傳播稻、麥、玉米等作物的病毒。

褐飛虱在中國南北方各稻區(qū)均有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區(qū))發(fā)生較烈。白背飛虱分布范圍大體相同,以長江流域發(fā)生較多。這兩種飛虱還分布于日本、朝鮮、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灰飛虱以華北、華東和華中稻區(qū)發(fā)生較多;也見于日本、朝鮮。3種稻飛虱都喜在水稻上取食、繁殖。褐飛虱能在野生稻上發(fā)生,多認為是專食性害蟲。白背飛虱和灰飛虱則除水稻外,還取食小麥、高粱、玉米等其他作物。

【生活習性】

稻飛虱的越冬蟲態(tài)和越冬區(qū)域因種類而異。褐飛虱在廣西和廣東南部至福建龍溪以南地區(qū),各蟲態(tài)皆可越冬。冬暖年份,越冬的北限在北緯23°~26°,凡冬季再生稻和落谷苗能存活的地區(qū)皆可安全越冬。在長江以南各省每年發(fā)生4~11代,部分地區(qū)世代重疊。其田間盛發(fā)期均值水稻穗期。白背飛虱在廣西至福建德化以南地區(qū)以卵在自生苗和游草上越冬,越冬北限在北緯26°左右。在中國每年發(fā)生3~8代,為害單季中、晚稻和雙季早稻較重?;绎w虱在華北以若蟲在雜草叢、稻樁或落葉下越冬,在浙江以若蟲在麥田雜草上越冬,在福建南部各蟲態(tài)皆可越冬。華北地區(qū)每年發(fā)生4~5代,長江中、下游5~6代,福建7~8代。田間為害期雖比白背飛虱遲,但仍以穗期為害最烈。稻飛虱長翅型成蟲均能長距離遷飛。趨光性強,且喜趨嫩綠;但灰飛虱的趨光性稍弱。成蟲和若蟲均群集在稻叢下部莖稈上刺吸汁液,遇驚擾即跳落水面或逃離。卵多產在稻叢下部葉鞘內,抽穗后或產卵于穗頸部內。褐飛虱取食時,口針伸至葉鞘韌皮部,先由唾腺分泌物沿口針凝成“口針鞘”抽吸汁液。植株嫩綠、蔭蔽且積水的稻田蟲口密度大。一般是先在田中央密集為害,后逐漸擴大蔓延。水稻孕穗至開花期的植株中水溶性蛋白含量增高,有利短翅型的發(fā)生。此型雌蟲產卵量大,雌性比高,壽命長,常使褐飛虱蟲口激增。在乳熟期后,長翅型比例上升,易引起遷飛。中國各稻區(qū)褐飛虱的蟲源,有人認為主要由熱帶終年繁殖區(qū)遷來。稻飛虱長翅型從南向北遷飛;在秋季又從北向南回遷。褐飛虱的遷飛屬高空被動流遷類型,在遷飛過程中,遇天氣影響,會在較大范圍內同期發(fā)生“突增”或“突減”現(xiàn)象。但中國也有人持本地蟲源見解的。褐飛虱每雌一般產卵150~500粒。產卵痕初不明顯,后呈褐色條斑。白背飛虱的習性與褐飛虱相近似,但食性較廣。長翅型成蟲也具遠距離被動遷飛特性。在稻株上取食部位,比褐飛虱稍高,并可在水稻莖稈和葉片背面活動。長翅型雌成蟲可產卵300~400粒,短翅型產卵量約高20%。少數(shù)產卵于葉片基部中脈內,產卵痕開裂?;绎w虱先集中田邊為害,后蔓延田中。越冬代以短翅型為多,其余各代長翅型居多,每雌產卵量100多粒。稻飛虱對水稻的為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長受阻,嚴重時稻叢成團枯萎,甚至全田死稈倒伏外,產卵也會刺傷植株,破壞輸導組織,妨礙營養(yǎng)物質運輸并傳播病毒病。

【發(fā)生概述】

褐飛虱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為26~28℃,相對濕度80%以上。在長江中、下游稻區(qū),凡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夏秋多雨的年份,易釀成大發(fā)生。高肥密植稻田的小氣候有利其生存。褐飛虱耐寒性弱,卵在0℃下經7天即不能孵化,長翅型成蟲經4天即死亡。耐饑力也差,老齡若蟲經3~5天、成蟲經3~6天即餓死。食料條件適宜程度,對褐飛虱發(fā)育速度、繁殖力和翅型變化都有影響。在單、雙季稻混栽或雙、三季稻混栽條件下,易提供孕穗至揚花期適宜的營養(yǎng)條件,促使大量繁殖。中、遲熟、寬葉、矮稈品種的性狀易構成有利褐飛虱繁殖的生境。不同水稻品種對褐飛虱為害有不同的反應,感蟲品種植株中游離氨基酸、α-天門冬酰胺和α-谷氨酸的含量較高,可刺激稻飛虱取食并使之獲得豐富的營養(yǎng),導致迅速繁殖??剐云贩N植株中,上述氨基酸含量較低,而α-氨基丁酸和草酸含量卻較高,對褐飛虱生存和繁殖不利。在同一地區(qū)多年種植同一抗性品種,褐飛虱對該品種產生能適應的“生物型”,從而使該品種喪失抗性。在亞洲已發(fā)現(xiàn)褐飛虱有5種生物型。水稻田間管理措施也與褐飛虱的發(fā)生有關。凡偏施氮肥和長期浸水的稻田,較易暴發(fā)。褐飛虱的天敵已知150種以上,卵期主要有纓小蜂、褐腰赤眼蜂和黑肩綠盲蝽等,若蟲和成蟲期的捕食性天敵有草間小黑蛛、擬水狼蛛、擬環(huán)紋狼蛛、黑肩綠盲蝽、寬黽蝽、步行蟲、隱翅蟲和瓢蟲等;寄生性天敵有稻飛螫蜂、線蟲、稻虱蟲生菌和白僵菌等。白背飛虱對溫度適應幅度較褐飛虱寬,能在15~30℃下正常生存。要求相對濕度80~90%。初夏多雨、盛夏長期干旱,易引起大發(fā)生。在華中稻區(qū),遲熟早稻常易受害。灰飛虱為溫帶地區(qū)的害蟲,適溫為25℃左右,耐低溫能力較強,而夏季高溫則對其發(fā)育不利,華北地區(qū)7~8月降雨少的年份有利于大發(fā)生。天敵類群與褐飛虱相似。并經常在夏季的雨后出現(xiàn),一般是五月底,六月初開始出現(xiàn)。

【生物學特性】

稻飛虱的發(fā)生與遷入蟲量、氣候、水稻品種和生育期、栽培管理技術、天敵有密切關系。1.白背飛虱遷入蟲量是左右主害代發(fā)生程度的重要基礎,而決定種群發(fā)展前提是食料和氣候條件。2.褐飛虱喜溫濕,生長與繁殖的適溫為20—30℃,最適溫度為26—28℃,相對濕度在80%以上。“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夏秋多雨”是褐飛虱大發(fā)生的氣候條件;白背飛虱發(fā)育的最適溫度為22~28℃,相對濕度為80%~90%。3.水稻品種,如果是抗蟲性弱的品種且水稻株型具有口十寬、稈矮、群體間比較蔭蔽的農藝性狀,容易構成稻飛虱繁殖的有利生境。4.多施或偏施氮肥,稻株徒長、葉色濃綠和莖稈幼嫩,為稻飛虱提供了豐富的氮素營養(yǎng)物質,危害較重。5.稻—龜虱的天敵種類很多,能有效抑制稻飛虱繁殖,如寄生蜂、蜘蛛等。

【防治措施】

選育抗蟲品種

充分利用國內外水稻品種抗性基因,培育抗飛虱豐產品種和多抗品種,因地制宜推廣種植。

連片種植

對不同的品種或作物進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飛虱輾轉為害。同時要加強肥水管理,適時適量施肥和適時露田,避免長期浸水。

保護天敵

在農業(yè)防治基礎上科學用藥,避免對天敵過量殺傷。

藥劑防治

根據(jù)蟲情測報,掌握不同類型稻田飛虱發(fā)生情況和天敵數(shù)量。推薦使用:a.前期預防:10%醚菊酯懸浮劑(稻飛龍)b.爆發(fā)時使用預防和速效性藥物:如醚菊酯(稻飛龍)、馬拉硫磷、毒死蜱;c.或用呋喃丹作根區(qū)施藥。防治稻飛虱的藥劑:毒死蜱、吡蟲啉、馬拉硫磷、吡蚜酮、醚菊酯等。商品:介飛決(諾普信防治飛虱拳頭產品)

藥劑指導

抽穗期

在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期,2~3齡若蟲高峰期,可用下列藥劑:58%吡蟲·殺蟲單可濕性粉劑52~86g/畝;44%吡蟲·井·殺單可濕性粉劑100~120g/畝;20%吡蟲·三唑磷乳油100—120ml/畝;10%噻嗪·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50g/畝;25%吡蟲·辛硫磷乳油80~100ml/畝;52%噻嗪·殺蟲單可濕性粉劑80~100g/畝;26%敵畏·吡蟲啉乳油60—80ml/畝;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20g/畝;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25~35g/畝;48%毒死蜱乳油60~80ml/畝;5%丁烯氟蟲腈懸浮劑30~50ml/畝,對水50kg均勻噴霧。

穗末期

在水稻孕穗末期或圓稈期,孕穗期或抽穗期,或灌漿乳熟期,可用下列藥劑:25%噻嗪·異丙威可濕性粉劑100~120g/畝;50%二嗪磷乳油75~1OOml/畝;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100~200g/畝;30%敵敵畏乳油100~150ml/畝;20%異丙威乳油150~200ml/畝;20%仲丁威乳油150~190ml/畝;45%殺螟硫磷乳油55~95ml/畝;45%馬拉硫磷乳油95~l10ml/畝;50%混滅威乳油50~100ml/畝25%甲萘威可濕性粉劑200—260g/畝,對水50kg均勻噴霧,兼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等。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天氣網”。
收藏此頁】 【打印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幫助- 人員招聘- 客服中心- 版權聲明- 網站律師- 網站地圖- 商務合作- 廣告服務- 手機版

客服郵箱:service@weather.com.cn 廣告服務: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制作維護: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氣象局
鄭重聲明:中國天氣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證010385-2號 京公網安備11041400134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