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首頁天氣生活旅游

今年4月13日,凌晨的黃浦江畔電閃雷鳴。目擊者見到東方明珠頂部燃燒得像一支火柴。撲救工作在1小時之內結束。東方明珠相關負責人稱,塔頂起火是因為強雷擊中塔頂發(fā)射天線,引起天線外罩燃燒。作為上海的地標性建筑之一,高467.9米的東方明珠遭遇雷擊已經不是第一次。雷電對高層建筑物的“偏愛”,并不阻礙人們對事實真相的探求:這次雷擊事件,究竟是天災抑或人禍? 關象石,防雷專家,國際電工委員會IEC/TC81(第三工作組)中國專家。1945年生人,從事雷電防護研究近20年,在防雷標準領域有諸多成就。

“這次雷打在了天線外面的玻璃鋼罩上,擊穿后點燃了保溫層的非阻燃石棉?!?/P>

“東方明珠遭側擊是很正常的事情,越高的建筑物遭到側擊的幾率越大?!?/P>

“東方明珠使用的是半導體少長針消雷器,這種產品曾在上世紀90年代引起了學術界的一場大辯論?!?/P> 東方明珠塔疑因雷擊起火  春季注意防雷  個人防雷基本常識

是什么導致東方明珠失火?

“電視塔遭雷擊屢見不鮮,但起火我是第一次聽說。”今年65歲的關象石從事雷電防護研究近20年,在東方明珠雷擊事件發(fā)生后,他像往常一樣把各媒體的報道都收集了起來。

 

他說塔頂起火的時候上海確實正在打雷,當天的雷達回波圖可以證明。如果雷擊中的是東方明珠的水泥外墻,雷電流會順著水泥里的鋼筋往下走,“如果好一點的話連水泥皮都沒事,差一點的情況可能把一塊水泥或磚打下來”。但據(jù)關象石分析,這次雷側擊打中了天線外面的玻璃鋼罩上,擊穿后點燃了保溫層的石棉。

 

上海消防網的消息證實了這一點,著火的是信號發(fā)射架內壁上的電纜和外罩上的石棉瓦絲。關象石還說去年2月9日的央視大火也是因為保溫層的石棉被煙花點燃。

進入詳情

消雷器真能消雷嗎?

在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中寫道:“迄今尚無一種設備和方法能夠改變大自然中的天氣現(xiàn)象以阻止雷電的發(fā)生和雷擊中建筑物或建筑物附近?!痹谖覈鴮嵤┑南嚓P規(guī)范中,三類防雷建筑物防雷裝置的效率分別為95%、90%和80%。

 

“有人認為,建筑物安裝防雷裝置后就萬無一失了。從經濟觀點出發(fā),要達到這點是太浪費了。因此,特指出“或減少”,以示不是萬無一失,因為按照本規(guī)范設計的防雷裝置的防雷安全度不是100%?!薄督ㄖ锓览自O計規(guī)范》的條文說明第1條如此寫道。

 

因此,在上個世紀的最后幾年中,一度火爆全國、自稱能100%消滅上行雷(通常是由高建筑物發(fā)生的向上運行的先導觸發(fā)的雷擊)并將主放電電流漸弱99.9%的半導體少長針消雷器在學術界引起了爭論。東方明珠采用的正是這種消雷器。

進入詳情

高層建筑容易遭遇雷電側擊

“東方明珠遭側擊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小概率事件”,關象石說。

 

世界上最先被雷擊的電視塔是被稱為“歐洲第一塔”的莫斯科奧斯坦金諾廣播電視塔,高573.5米。有人于1972年統(tǒng)計,它在4年半的時間里遭到了143次雷擊。雷經常打在莫斯科電視塔中間的位置,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防雷學術界的關注,雷擊電氣幾何模型的理論由此誕生。

 

雷擊電氣幾何模型決定,高層建筑可能會發(fā)生側擊,越高的建筑物遭到側擊的幾率越大。在2000年版的《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中,根據(jù)建筑物的高度對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防雷建筑物分別做了防側擊的要求。東方明珠屬于第二類防雷建筑,規(guī)范針對這一類建筑要求“高度超過45m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建筑物,尚應采取以下防側擊和等電位的保護措施”。

進入詳情

結語

據(jù)了解,北京目前有超過24米或10層以上的高層建筑8592棟,其中超過100米的超高層建筑58棟。一旦高層建筑發(fā)生火災,如何救火是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防雷措施在這種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耙獓栏癜凑諊覙藴蔬M行設計,以及通過監(jiān)測,監(jiān)測不合格就應該做整改”,關象石在防雷規(guī)范、標準領域做了多年研究和實踐?!拔覀兠看味际浅隽耸虏磐鲅蜓a牢”,對于研究與現(xiàn)實的巨大差距,他只能笑著嘆息。

您對本期話題有什么見解,歡迎進入中國天氣社區(qū)參與討論
欄目制作團隊 監(jiān)制:衛(wèi)曉莉 顧問:李小泉 策劃:李景旸 編輯制作:詹璐 視覺效果:李婷婷 弓盈 欄目郵箱weather728@163.com
關于我們-營銷中心-廣告服務-聯(lián)系我們-人員招聘-網站律師-客服中心-會員注冊-中國天氣通-mobile版-微天氣-使用幫助-網站地圖-版權聲明

客服郵箱:service@weather.com.cn 廣告服務: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制作維護與商務推廣: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鄭重聲明:使用本站天氣信息,請與本站聯(lián)系獲取天氣信息使用授權 授權郵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證010385號 京公網安備11041400134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