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當?shù)氐闹匾?jié)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一些港人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shù)星期拜山,并不需要恪守清明正日祭祖的傳統(tǒng)。
早在英治時期,中港邊界縱然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qū)多會有限度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早年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jié),以祭祖為借口回鄉(xiāng),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鄉(xiāng)間親友,中港火車票亦會出現(xiàn)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shù)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有的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fā)多宗嚴重山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fā)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吁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
清明也為當?shù)貛硪痪渌渍Z:“有乜拜山先講(有甚么事,拜山再說)”,意思是說不要再說廢話,留待清明拜祭的時候說吧。
但現(xiàn)在的香港人已經不能像以前的舊習俗要求的那樣負擔一系列繁瑣的祭祀活動了。 年輕人沒有充足的時間、金錢和耐心在清明節(jié)的時候帶上香燭和祭祀物品來祭拜親人。也許,他們選擇什么樣的祭祀方式形式不重要,只要他們能夠記住清明節(jié),并且在這個節(jié)日里來看看親人的墓地,清明節(jié)的存在意義就實現(xiàn)了。
相關閱讀: 南京清明節(jié):“秦淮河里放河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