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陜北、關中屬雍州、陜南為梁州),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于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qū),處于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而神秘。是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
秦
陜西省簡稱“陜”,地處東經105°29′—115°15′, 北緯31°42′—39°35′之間, 屬內陸省份, 東西最寬500公里, 南北長約870公里, 呈現南北較長, 東西較窄的形狀。陜西省東隔黃河與山西省為鄰, 西邊與甘肅省接壤, 東南及南邊與河南、湖北、四川等相接, 北部、西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毗連。陜西是我國東部和西北、西南地區(qū)聯(lián)系的交通要地。 陜西省土地總面積為20.56萬平方公里, 其中高原9.251萬平方公里, 山地面積為7.4萬平方公里, 平原面積不過3.9萬平方公里。陜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嘉陵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陜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終南山、驪山、五臺山(南五臺)、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陜北榆林的紅堿淖。
陜西地處我國東南濕潤地區(qū)到西北干旱地區(qū)的過渡帶,屬大陸性氣候。由于受復雜地形的影響,南北氣候差異較大。 陜北黃土高原屬溫帶半干旱地區(qū),年平均氣溫較低。關中地區(qū)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地區(qū),四季分明,秋季陰雨連綿,夏季炎熱多雨,間有“伏旱”,每年夏天都會出現超高溫天氣。陜南地區(qū)年平均氣溫較高,屬亞熱帶氣候,冬天較暖,夏秋兩季多連陰雨甚至大暴雨,每年的十月份以后降水速減,天氣睛好,雨雪稀少。
陜西溫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氣溫在7~16℃。其中陜北7~11℃;關中11~13℃;陜南的淺山河谷為全省最暖地區(qū),多在14~15℃。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陜北-10~-4℃,關中-3~1℃,陜南0~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陜北21~25℃,關中23~27℃,陜南24~27.5℃。春、秋溫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溫差小,冬季南北溫差大。
陜西年降水量按照地理位置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遞減,受山地地形影響比較顯著。年降水量陜北400~600毫米,關中500~700毫米,陜南700~900毫米,其中陜南的米倉山、大巴山和秦嶺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區(qū),年降水量多達900~1250毫米。陜西省各地降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明顯,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的39%~64%,夏季降水量又以陜北地區(qū)最為集中。秋季次之,占全年的20%~34%。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只占全年的1%~4%。暴雨始于4月,于11月結束,主要集中在7~8月。 關中、陜南春季第一場320.0毫米的降水過程一般出現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現在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間,暴雨相對集中,關中、陜南出現洪澇較多。秋季,關中、陜南又出現相對多雨時段,稱為秋淋,一般出現在9月上旬末至中旬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