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不是保險箱!小編搜集了關于冰箱被忽視的9個細節(jié),你中招了嗎?
又到“群蚊亂舞”的時候了,關于小蚊子的11大秘密,一一為你解開。
石漠化不僅帶走了土,還帶走了水。在廣西河池三石鎮(zhèn),身為小學校長的譚寶國在下午上課時間站在山腳下搬運水管。對他來說,這件事比上課更要緊。在這個常常喝不上水的喀斯特地貌的山區(qū),學生們要放下課本,走4個小時的山路,才能走出大山,到山谷里打水喝。
為了讓學生方便地喝上水,在這個面朝大山的小學旁邊,譚寶國帶人建起了兩個直徑10米的高大水泥圓柱,當地人管它們叫做“水柜”——其中沒有封頂的叫“望天柜”,儲存雨水做生活用水;另一個封頂的水柜則從山上尋找泉水引流下來,供全校300多名學生飲用。
可是當被問起如何處理山林水以達到飲水標準的時候,這位老校長搓了搓跟人握手時還帶有沙粒的雙手,遲疑地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水還需要處理???能有水喝就挺好了!”
想要長出1毫米的土地需要一萬多年,而沖刷掉1毫米的土只需要一場雨
曾經從事地質研究的鐘仕全已經跟石漠化打交道10余年了。跟別人解釋這個專業(yè)名詞時,他描繪起自己在貴州花江考察重度石漠化地區(qū)時看到的景象:“放眼望去都是石山,望過一座石山,后面還是石山,白花花的一片,幾乎沒有一棵草?!?/FONT>
在我國西南地區(qū),患有石漠化頑癥的地方并不少,包括云南、貴州、廣西等8個省區(qū)的中國西南喀斯特地貌區(qū)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最集中的喀斯特生態(tài)脆弱區(qū),聯(lián)合國有關機構還曾將其中部分山區(qū)評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
在重重石山包圍之中,生活著靠石縫土生活的人們。這些愛唱歌的少數民族在歌謠中唱道:“亂石旮旯地,牛都進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幾小籮”,曾經的綠色大山在他們面前露出了一塊又一塊的石頭,“瓢一塊、碗一塊、丟個草帽蓋一塊”。
近年來,由于西南旱澇極端天氣頻繁,石漠化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噩夢。由于石漠化導致石質裸露,光禿禿的山頭留不住土壤,它們被雨水裹挾而下,沖刷山上居民的房子,繼而大量沖進河道,導致河床每年堆高、河流改道。
在鐘仕全看來,石漠化是一場無止境的惡性循環(huán)。由于極端水土流失形成的石漠化會造成地表植被減少,而沒有植被的土地蒸發(fā)量會加大,加劇局地干旱,缺水的氣候條件會反過來惡化植被生長環(huán)境,但植被成長不好的地區(qū),水土流失可能性再度加大。
簡單地說,石漠化就像是一劑涂在地球表面的慢性毒藥,常年累月散發(fā)藥性。就像妙齡少女擁有的細膩皮膚,這些地區(qū)原來也有“土壤”這一層天然的皮膚,憑借植被這層保護膜的滋養(yǎng),可以儲納水源,生長作物,繁衍生命。
可是,這瓶叫做石漠化的毒藥卻像濃硫酸一樣漸漸腐蝕著大地。它將保護土壤的植被剔除,每年到了雨季,雨水裹挾著流失的土壤,混成泥,像米湯一樣從山上滾落。沒有了土壤這層皮膚,這些地區(qū)失去了曾經布滿植被的綠色的臉,留下了一張裸露出蒼白石頭的恐怖面孔。
不同于數秒即可奪命的大地震,石漠化就像是輸給癮君子的毒品,一點點吞噬著地球一寸寸健康的土地。
“石漠化地區(qū)巖石可以風化成土,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有資料表明,巖石風化成1毫米土層需要1萬多年的時間,可是這樣薄薄1毫米的土層,在沒有植被保護的情況下,一場大雨就沖沒了。”鐘仕全說。
人們正在石縫里一點點擠出未來
為了給石漠化這瓶毒藥找到解藥,許多研究者到西南地區(qū)尋找答案。一位多次跟隨水利部和中科院聯(lián)合專家組采訪的記者說:“這幾年總是有專家不斷前來貴州考察、論證、調研貴州石漠化問題對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真有點當初準備修建三峽大壩時的架勢。”
研究顯示,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石漠化的問題是最嚴重的,最根本的一個問題是因為中國人口密度很大。我國巖溶地區(qū)人口密度最高可達每平方公里208人,相當于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153.3%,是巖溶地區(qū)適宜人口承載量的兩倍。
石漠化這瓶毒藥雖然是由于喀斯特地區(qū)特殊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的相互作用調和而成的,但直接將毒藥涂抹在大地這層皮膚上的,卻是人類的雙手。
據統(tǒng)計,在喀斯特山地條件下,當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超過100人時,就會出現不合理墾殖和嚴重水土流失,而當人數超過150人時,就極有可能發(fā)生石漠化。
那些悠閑地在山頭吃草的羊群,也是協(xié)助人類打翻石漠化這瓶毒藥的幫兇。據測算,一頭山羊在一年內可以將3年至5年生的10畝石山植被吃光,而且被山羊吃后的植被恢復起來極為困難。
不過,通過實驗試種,研究人員已經發(fā)現了一批能夠在嚴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石漠化地區(qū)生長的植物,包括花椒、香椿、火棘、杜仲、構樹、忍冬、柏木和麻風樹等。這些植物由于具有極其頑強的生命力,甚至可以扎根石質里,被科學家稱為“先鋒植物”。
許多學者在西南地區(qū)開設研究石漠化的研究所,并設立實驗區(qū)研究治理方案。在貴州,科學家開辟出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的花江峽谷示范區(qū),進行了長達10年的喀斯特石漠化生態(tài)綜合治理。
為了祛除石漠化這劑毒藥的危害,當地用了多種療法——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水土保持、坡改梯……在鐘仕全看來,藥效還不錯。這個曾經被聯(lián)合國定義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石漠化地區(qū)面積從2000年的34.94平方公里減少到2008年的25.09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由21%提高并穩(wěn)定在55%左右。
由于氣象因子是石漠化變化的重要主導因子之一,特別是暴雨是石漠化的直接驅動力,據鐘仕全介紹,氣象中心也已經通過建立石漠化生態(tài)氣象監(jiān)測指標體系,對可能引發(fā)災害的天氣變化提供預警,盡可能減少災害損失。
“地球癌癥”難治愈,雖然這些解藥并不能即刻見效,但在廣西氣象減災研究所通過衛(wèi)星遙感檢測石漠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示意圖上,代表石漠化的紅色標志已經開始被綠色植被覆蓋標志取代。這張受石漠化影響嚴重的廣西平果縣的石漠化狀況圖,已經不再是2000年時滿紙紅色的“不及格體檢單”,取而代之是越來越多的綠色,人們正在石縫里一點點擠出未來。(中國青年報記者 李斐然)